国家频频催生,背后是一个严峻的现实

经典文摘王朔陈丹青王小波慕容雪村龙应台等经典文摘

生育远非只是为传宗接代,更是维系国家、民族的基础,所以,生育成本不应该完全由个体或者家庭负担。

这两天,疫苗事件刷了屏。

不过,对一部分年轻人来说,面临两个前置问题:一是你要有一个老婆(老公),二是你要能生得起娃。

近年来,催生除了父母、七大姑八大姨,还增加了一个新角色:政府。

从严格计划生育,到现在鼓励生育,老司机的手法实在是溜。

前两天,陕西省统计局公开号召:适时全面放开计划生育。

而就在之前,辽宁省政府以红头文件提出,探索对生育二孩的家庭给予更多奖励。

其实,石河子、天津、湖北宜昌和仙桃等地纷纷出台鼓励生二孩的福利政策。

但是,效果却并不见好。

下面是年以来中国的人口出生曲线图。

在年实行“单独二孩”、年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人口出生率折线只是略微冒了一下头,在年又掉头向下。

而年中国的出生人口为万人,比年还少了63万。

而此前,在宣布两孩政策后,卫计部门曾预测年出生人口最低为.2万,现在足足差了万。

人口学中有一个基础概念“总和生育率”,也就是,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

一般来说,如果这个数字小于2.1,那么,人口规模就会缩水。

中国总和生育率年为1.62,年也仅为1.7,已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45。

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段来看,中国出生率下降可谓“触目惊心”。

生育问题,从来是个大问题。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古代战争中屠城,杀掉的是男人、老年人,小孩、妇女则是掳掠的对象。还比如,战争片中,常听到“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在现实中,劳动是经济发展三大要素之一,持续低生育率,及带来的严重老龄化将彻底瘫痪经济。

前车之鉴就是日本。年,日本出生人数为94.6万人,仅仅相当于二战后“婴儿潮”的1/3,创历史最少。妇女总和生育率降到1.43。

日本技术创新能力保持世界前列,但自年代来,日本经济一直不死不活,根源就是老龄化不断加深。

时至今日,美国经济都从年经济危机中复苏过来,但日本还在持续刺激经济。

正因如此,日本机器人制造技术十分发达,但机器终归是机器,哪有人的活力。

其实,类似于日本,从年以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连续6年下降。有观点认为,中国人口在重复日本20年前的轨迹。

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到年前,中国将减少万劳动年龄人口。

人口问题更涉及我们切身利益:养老金。

一个明显趋势是:劳动人口总量在下降,劳动做贡献的人在减少。

但另一方面,人口寿命在延长,拿养老金的人却会越来越多。

中国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重,预计到年将达到17.8%,年将达到25%。

中国老年人口到年代达到峰值,在4.3亿左右,超过总人口的1/3,并将持续很长时间。

一个极端后果:遇上延迟退休的80后,工作到65岁退休,却很悲催地发现已无养老金可领。

人社部消息,目前,辽宁、黑龙江等部分省份已经出现社保基金当期收不抵支。

而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辽宁的生育率为1%,甚至比日本和韩国都要低。

辽宁的今天,可能就是很多地方的明天!

政府着急催生,还需要拿出更多诚意。

比如,早在年(清光绪四年),德国就建立了产假制度,共3周。

今天,德国拿出9%的GDP,承担全社会家庭抚养孩子成本,差不多相当于全社会家庭抚养孩子成本的46%。

在以色列,政府给补贴,45岁以下、未满2个孩子的妇女可以不限次数做试管婴儿手术。

人工受孕的费用,是以色列最大的公共健康开支,平均每次补贴超过美元。

在丹麦,夫妻双方可以享受最长52周的生育津贴,其中,父亲最多可以领取34周的生育津贴,最高可达工资的90%。

新加坡政府每年拨款20个亿用作国民生育基金,第一个和第二个孩子出生奖励新加坡元(近3万人民币),一个家庭生育3个孩子,政府奖励的婴儿花红津贴约为4.4万新加坡元。

其实,这些发达国家提供了一整套从生育补贴,到住房、税收减免、教育等优惠政策。

相比之下,我们部分地方现在的生育支持政策还有些小打小闹,比如,二胎产假延长到98天,生育二孩可获元补助......

有电影台词调侃结婚生子:痛快十分钟,辛苦一辈子。

正如,社会学家费孝通说的,生育是件损己利人的事情。

你看,人的妊娠周期长达10个月(相比,猫只要2个月),生下来却很“笨”,呱呱坠地啥也不会。

小鱼会游,小马会跑,小孩到了一岁才能勉强走路,要学会谋生技能还要上十几年学。

不像动物,牛羊生下来挣扎几下就能走路,不几天就能吃草。

现实中,生了孩子,需要更大的房子,从幼儿园到上大学,光教育开支恐怕都需要百八十万,在大城市这个数字还要翻番。

况且,还要愁着给孩子买房,做好被“啃老”的准备。

其实,还想谈论一个问题。

年,全面推行独生子女政策;年,全国放开“双独二孩”;年启动“单独二孩”;年,实施“全面二孩”。

但正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言:人是目的,而非手段。

而在某种话语体系下,人,似乎只是一种工具,一种生产要素。难以管理时,要控制人口,等劳动力短缺了,再促进人口生产。

那么,出现毒奶粉、毒疫苗,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人,国家请你生娃!

近日,各地接连出台政策,助推“二孩”。

人民日报海外版发文指出各地的“二孩”鼓励政策,不能画饼充饥,而是要落到实处。

以前要大家去杠杆,画风是这样的:

现在转换动能,要大家加杠杆,画风变了:

网友的评论,却让人啼笑皆非:

单身狗的无奈独白

好不容易脱了单,一转身又入新坑

终于有个养娃坑内人,感慨生活不易

还有网友表示理解:

上半年为国接盘,股亏;下半年为国生娃,肾亏,横批:解套!

以下是网友留言精选:

1、50后、60后弱弱的表示:放开二胎已经来不及了,要放开二房!

2、50后喜,可以多抱个孙子;60后,悔,生的不是时候;70后,纠结,生还是不生;80后,忙,抓紧时间;90后,愁,该生不生也不对!注定折腾之夜!

3、想字当头,干字为先!

4、我行的时候,你说不行;我不行的时候,你说行了。

5、加班不涨GDP,生娃才是大贡献

6、张艺谋的回复:我们交的罚款可以退吗?不计利息也行的。

7、最可怜的回复是:被撤的公职可以恢复吗?

8、据悉,中国大陆今晚多地将举行实弹演习。

鼓励多生,当然领导干部要带头:

网友解读:房子挺大,车是豪车;从孩子年龄看,早在放开二胎前就生了,这节奏永远赶不上呵!

尽管“二孩”政策大力推行,但从反馈来看,不少家庭对此依旧是观望态度。

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的生育率已低于1.5,和一些发达国家持平。

1.5是一个相当低的数字。

它意味着我们每代人的数目,都比上一代,减少了四分之一。

计划生育国策从施行到终结

建国初的百年战火,让国家人口锐减。那时,扛枪上阵的新战士,很多尚未成年。

那时中国内外忧患。国家政策上鼓励生育,限制堕胎,用最快的速度,补人口的短板。

年4月,发布《机关部队妇女干部打胎限制的办法》。年12月31日,又出台《限制节育及人工流产暂行办法》。

接下来的十几年间,我国有幸没再经历战火。

此时人口若再快速增加,将打破土地承载的平衡。在这种局面之下,计划生育政策施行。

年起,“计划生育”成为了一项基本国策。

年中原农村:该流不流,扒房牵牛

年河南洛阳,超生一胎,超生二胎

年河南宝丰,少生孩子是国家功臣

年浙江苍南山区,公路边的友好问候

年河南安阳,小康——紧张——恐慌

年合肥,包拯率王朝马汉,宣传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在中国施行了30余年。

据最近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15岁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年代33.6%降到了16.5%。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年出生的人口为2.亿人

-年出生的人口降成1.亿人

-年出生的人口缩减至1.亿人

计划生育让中国少生了4亿人。这一阶段的生育政策,已达到了预期的结果。接下来,可以考虑开放生育,将生育权交还给家庭了。

年,二孩政策全面开放。学者曾担心,中国的人口压力会加重。但从数据来看,实际情况令人始料未及:

数据来源:《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人口变动测算研究》,王培安,中国人口出版社,年

二孩开放前的预测是:年出生人数将在.2~.1万人之间。可是年的实际出生数,未超万。

也就是说,二孩开放后,中国实际人口出生率,比预估的下限还低。

国人养孩子的意愿,低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这是一个出乎许多人意料的结果,也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状。

低迷的生育率之下,“大国空巢”的严峻未来,于中国而言,并非空谈。

大国空巢、出生人口雪崩

对中国而言意味着什么?

经济学家HarryS.Dnt认为,中国许多问题的关键,都基于人口。而当下,中国人对于国家人口的重要性,认识的远远不够。

在Dnt的专著《人口峭壁》中写道:

中国的人口,将在年下降,那个时候,中国的人口断崖,将是房地产泡沫、中国债务加速破灭的根本原因。

这是一个后果严峻的预言。而在当下,人口出生率低迷,对中国的影响,有几点最为显性。

1.人口红利消失

“人口红利”,指的是国家中,青壮年占比高,孩子、老人数量较少。

人口红利下的经济,会呈现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的“三高”特征。

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连续30年的“增长奇迹”。而从年到年,中国的青壮年比重,从61.5%上升至73%。

因而,许多学者将经济奇迹,归功于人口红利:一方面,老人、孩子占比较低,养老、哺育的资金比重小,更多资本可在市场流通。另一方面,大量适龄劳动力,意味着充足的劳动供给。

而农村新进城市的劳动力,源源不断,削弱了人口红利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使之一直持续。

数据来源:《人口红利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郭晗、任保平,当代财经,年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年我国15-59岁人口达到峰值,为9.25亿人。

此后,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

到了年年底,我国15-59岁人口为9.02亿,比峰值期减少2万人。

如果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多数得益于人口,那么现如今,逐渐消失的人口红利,就意味着,中国曾经的经济模式,受到极大挑战。

它或许会变为一个瓶颈。

2.中国在跑步进入老龄化

相较于他国,中国的老龄化进程,极具特色。

从鼓励生育到计划生育,是两个极端。它们影响巨大,但要在几十年后,才能显现。

到了今天,中国以“世无前例”的速度,步入老龄化。在这背后,意味着一系列新问题、大问题,形势注定很严峻。

严酷的养老金现状:

年,我国养老金出现收不抵支。此后,养老金亏空持续,并且每年都大幅扩大。

年各省城镇职工养老金结余情况,13个省份为负数

按照这种亏空“加速度”下去,养老金在可见的未来里,都岌岌可危。

而抚养比的数据,也不乐观。所谓抚养比,即平均多少年轻人抚养1个老年人。

随着新生人口的下降,我国抚养比,也连续多年下降。年为3.16,年为2.8。预测到年,全国抚养比可能降到1.3。

届时,年轻人的压力,将增大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数据来源:《中国社会保险年度发展报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中国正在飞速老去。

目前我国的老龄人口数量,达到世界第一,而老龄化速度,也是世界第一。

预计在年,60岁以上的人口将突破3亿。全国近?的人口为老年人,中国也将成为超老年型国家。

而老龄化的压力,集中在个体时,就是“独生子女”一代的赡养危机。

一对夫妇,面临着赡养4个老人的巨大压力。

照片《独生子》,左手是母亲,右手是父亲。坐在中间的儿子无奈又无力。

“超老龄化”的社会现状,日本是前车之鉴。

年,日本65岁以上老人约占25%。而他们的生存状况,并不像东京的街道,一片光鲜繁华。

据日本总务省的《家计调查报告》,日本“0储蓄”的家庭占到了16.8%,25%以上的家庭,储蓄不足万日元(约30万人民币)。

这样的家庭状况下,一个退休老人,即使领了养老金,也不够生活所需。并且,这类人群,所占数目不低。

数据来源:日本内阁府《年版高龄社会白皮书》

3.人口悬崖对经济的“毁灭性”影响

目前,我们每年的出生人口在万。10年内,我国23-30岁的女性数量将锐减40%。

这意味着,中国的出生人口,将降至每年约万。我们正面临一个可预知的“人口悬崖”。

从历史的经验看,经济趋势,与人口数量,密切相关。

日本上世纪末(年前后)、以及美国在本世纪初(年前后)的经济顶峰与滑落,都印证着这一点。

以美国为例,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对消费者一生的支出、借贷、投资进行了详尽调查。

来源:U.SCnsusBurau,DntRsarch

人们步入社会的平均年龄在20岁。而美国“婴儿潮”(-年出生)一代人,结婚年龄在26岁左右,此时公寓出租数量达到最高。

夫妇一般在37-41岁的时候,购买人生中的最大支出——房产。而在46岁时,家庭支出达到峰值。

研究发现,家庭消费数额,前后类似抛物线形状。而美国的国家经济走势,与人们的消费趋势密切相关。

中国的“人口悬崖”就在不远的将来,那个时候,中国的经济状况,势必面临严峻考验。

比计划生育更难的

是鼓励生育

不少学者,对中国的人口未来,持悲观态度。

“即便全面放开生育,生育率仍将低迷,中国将面临人口坍塌风险。”

目前,全国已有多地“助推二孩”。天津、湖北宜昌、仙桃、新疆石河子等地,均发布了政策,要延长产假、发放经济补贴等。

但和强力的“二孩号召”鲜明对比的是,民众却持观望态度。

或许如《生而贫穷》一书所写:中国人口雪崩式下跌,生育率下降主要是因为“生不起”。

从《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到《小学6年级,全班只有儿子没出国》,中国父母养孩子开销,速度堪比在风里撒钱。

一线城市的普遍现状是:生养一个孩子,要花去家庭收入的一多半。

撇去上一代竞争不谈。孩子们的赛跑,从胎儿未成形就开始了。胎教早教学前教、琴棋书画机器人、奥数英语跆拳道。

长大成人的孩子,谁不是师出几十个兴趣班?孩子的成长,都是踩着人民币,踏出来的路。

而俯身为孩子铺路的,是含辛茹苦的父母。

早在年《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中:

中国平均每个家庭,教育支出为20元人民币(约美元)。

而74%的家庭,年收入低于0元人民币。其中36%家庭,低于元人民币。

除去教育支出之外,父母还扛着房子重担。高房价之下,孩子的一套房子,首付掏空两代人积蓄,贷款又搭上余下几十年。

这就是负重的中国父母。

因而有专家认为,“二孩”不在于养不起。而在于父母们“普通家庭,富养孩子”的观念。

现在,不仅富人家的孩子被当做“富二代”养,工薪家庭也把孩子“富养”。专家认为,正是这种观念,才带来了“二孩”的压力山大。

但从留言来看,多数人不认同专家的观点。

中国人的生育观念,与几十年前已完全不同。

对许多家庭而言,不是不想生,而是“生不起”、“不敢生”。父母已经顾不上考虑,自己未来,要靠孩子养老的问题了。

80后、90后终将晚景凄凉,或许不是句玩笑。

当政府能在教育、住房、医疗方面,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才会有更多家庭“敢生”孩子吧。

在奶粉尿布要钱、报班学区房要钱、4个老人养老要钱、n口之家生活要钱的当下,要还想多养几个孩子...

传播不易,打赏随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aotouyinga.com/dgwh/50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