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神仙综艺局部陈丹

Home

Diary

真是个悲伤的新年。每件事都猝不及防。

扬州封城前夕赶回了上海,南行的列车上,空落的车厢里,偶尔座位上踱步的声音都能听到。好像很多年没有看到这样萧条的情境了,翻起手机,有些泪目......看着微博里网友们滚烫滚烫的情谊;看见了明明都是凡人、都很害怕,但还是一往无前.......

忽然想起:现在做的每件事,都只是以后的回忆吧。不论是汹涌的人潮里抢购口罩,还是迎着阳光修剪窗前茂密的绿萝;不论是嗅着过冬香肠飘来的香气,还是落英的黄昏;不论是吵架拌嘴,还是生气撒娇......最后都会变成记忆。恩,那不如从现在开始,就只做以后回忆的事。

关于回忆,书单片单一定不能少,落下的书评太多了,居家自我隔离的功夫补上,正好终于可以推荐陈老师的节目了。

诚恳从容的讲美术史

很早前就想推荐看理想出品陈丹青老师的《局部》,正逢第三季开播的几期,为大家解乏。关于看画,陈老师说,希望大家能戒掉“我不是专业的”这句话,因为是个人就可以听音乐,就可以看画,就值得享受劳累一天后,获得短暂平静的这几十分钟。

他在《局部》里讲美术史,话里话外都有关于姿势的提醒。“诸位要是有兴趣,就坐地铁到故宫去看原作。”“我就脑袋抵在展柜的玻璃上看,看得像个傻子。”讲得又诚恳,又从容。

第一季,他在自己的画室里讲,一盏台灯,一张书桌,古今中外,深入浅出。他讲《千里江山图》“开阔得非常具体,切割起来每个局部都是一幅画,都是细节。”讲了十几分钟,收尾就几句话,也就收住了:“他正好十八岁。长几岁,小几岁,不会有《千里江山图》。他好像知道,过了几年就死了。”

第二季,不是讲艺术史,不是绘画入门,不只是一盏台灯,而是带着我们的眼睛来到纽约大都会美术馆,东看看,西看看,重新发现此前被忽视的那些经典画作的“局部”。

第一、二季在优酷平台上总播放量就有1.1亿次,豆瓣评分高达9.5和9.4!杜尚说,一件作品的著名程度,取决于被谈论的次数。而陈丹青说,作品有名或无名,“取决于被印刷的次数”。

在《局部》第一季《圣马可教堂》中,陈丹青就讲到湿壁画之精美、传奇,胜于油画,却鲜为人知。

▲安杰利科在圣马可修道院中的湿壁画作品《菲耶索莱圣母领报》

于是局部的第三季,陈丹青决定操刀“湿壁画”,因为他们太多散落在毫不起眼的建筑或教堂,也因为他们从来不曾被正视,更因为“文艺复兴三杰”太过光芒万丈,陈老师很不爽。所以第三季揭示的是文艺复兴以外的另一个意大利画坛,那些被光芒掩盖的佳作。

你未曾见过的文艺复兴

说起文艺复兴,即使门外汉也绕不过被讲烂了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他们就是文艺复兴三杰,几乎成为了文艺复兴的代名词,谁都能说出几幅朗朗上口的作品来《创世纪》《蒙娜丽莎》......

▲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的《创世纪》

“文艺复兴”这段三百年的时光,发生了许多大事,诞生了很多不为人知的顶级艺术家,就像他说的“历史叙述不该简化。文艺复兴精彩透顶的无名画家,不可计数,有著录的杰出画家逾百名,其中,至少三十位是空前绝后的大师”。

▲佛罗伦萨圣马可修道院湿壁画

所以《局部》首集,他就故意打断了我们对文艺复兴无限浪漫的想象。他独自出走,带着大家远离人潮拥挤的美术馆,走进佛罗伦萨的小城,扣响一个个不知名的教堂大门,带我们重新认识文艺复兴。

▲无名的乡间小镇随处藏着湿壁画

冷门中最冷门的湿壁画

今天在很多美术馆中我们都难见湿壁画,大部分湿壁画安眠于意大利各地的教堂、庄园,由于附于天花板或墙壁上,不易展览运输,一般很难搬进美术馆、博物馆,大部分鲜为人知,是文艺复兴中冷门中的冷门。

▲阿雷佐(Arezzo)的圣方济各教堂中的湿壁画

年,纽约大都会美术馆,肯尼迪总统夫妇主持开幕式,二十多天展期,近万观众以每人平均八秒钟的观看速度,十人一排,挤挤挨挨,接受《蒙娜丽莎》的检阅。安迪·沃霍尔听说后,问道:“总统的活动被无数谈论带动,直白地说,就是炒作”。

▲纽约大都会美术馆门口排队观看《蒙娜丽莎》的人群

所以在《局部》第二集中,陈老师质疑了部分艺术史宣导的艺术理论,带我们认识更多精彩透顶的无名画家,并介绍了湿壁画的材料、功能和制作方式。就像他说的“人相信名画,其实是相信话语权。为什么人类愿意被话语支配”?

▲依山而建的小城阿西西

我们所看到的绘画作品,无论何种形式,都是单幅画,而湿壁画不是单幅画。他不用框上相框,挂上墙,给人评头论足。它就是那个墙,所以说,你怎样谈论一面墙?

▲阿西西圣方济各教堂的下层壁画

陈老师说,大部分湿壁画跟着教堂和宫殿的内墙形状走,延伸、连接,填满各种或平整、或倾斜、或半圆的立面。

教堂的天顶、圆顶、拱顶、祭坛、门墙周边、窗户周边、廊柱周边,全都画满湿壁画。所以你瞧着湿壁画,很难说出它的边界。

▲阿西西圣方济各教堂上层壁画

他说,湿壁画的种种异形限制了印刷版面:你能在画册中看到任何一件油画的完整模样,但很难弄清湿壁画的真实体量和形状:画册中的米开朗基罗和他在西斯汀教堂的《创世纪》大壁画,完全是两回事。

▲阿西西圣方济各教堂上层壁画

当你站在现场,你实际上在抬头看高高的天花板。教堂有多大,天花板有多大,湿壁画就有多大。这些作品沉默地存在于意大利某个小镇的墙上,或是游客如织,或是门庭冷落,但湿壁画从来都不是人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aotouyinga.com/dgwh/46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