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句陈丹青说过的ldquo耸听危言

教育:我们上百年文化命运天灾人祸的总报应

1、“大学之谓,非大楼也。而乃大师之谓也”,故清华梅校长这句话,今拟反读才是——忝为教师未计五年,我既不懂教育,更未做成半件像样的事情。任课之初,写过不少教学计划之类,又为“榜”线边缘起落挣扎的考生写过多份毫无效果的申诉,现在看来,何其天真。而现时的院校与媒体居然听任我自言自语,无人喝止,自亦无人当真。此刻庆幸,亦足堪沮丧。

2、如果你想当一个好教师,你会当一个好教师,看你想不想当:靠自己、自己努力。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3、我想要做个画家,很小就这样想。我爸爸一直夸我画得好。这很要紧,我们要夸一个孩子,不要老指责他。很多孩子从小就给骂傻了。

4、现在的艺术教育,充斥课表、硬指标、分数线、选修课,可是上不见人文精神,下不见常识,学生无所适从,没有方向,没有主见,只能弄些小花样,做做表面文章,对当今复杂多样的创作资源创作现象,既不知怎样借鉴、利用,又不知怎样保持批判性与选择性。学生弄不清设计与绘画、符号与图像的区别与联系,更不知道“符号学”,不知道什么是“所指”、“能指”,这就是没有常识,这就是不专业。可将来毕业了,他们就是“专家”。

5、世界上的重要艺术家都不是研究生学历,也不是本科、美院附中,有的连高中都没上。梵高就是个病人,毕加索也没有大学文凭。当今中国,需要文凭,为了就业,得到社会的认可,你就得拿个文凭。

6、巨大的现实使我麻木,我期待所有的落第者们尽快麻木。麻木,是中国做人的良药。还有别的漂亮话么,譬如,奋斗不止,自强不息,就都是对落第者的漂亮话。落第者的一再赴考,已经在奋斗,已经很自强,而艺术不是奋斗,不是自强,艺术只是喜欢。喜欢艺术,多么无用的禀赋!

7、我仅将微茫可怜的一点点希望暂且寄托于他们的调皮与聪明。以我所知,有那么一类调皮聪明的青年,走上正道后,脸上的神情会庄重起来,并逐渐培育自己的信念和勇气。

8、严格地说,我与每位学生不是师生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不是有知与无知的关系,而是尽可能真实面对艺术的双方,这“双方”以无休止的追问精神,探讨画布上、观念上、感觉上,以至心理上的种种问题。那是一种共同实践,彼此辩难的互动过程,它体现为不断的交谈,寻求启示,提出问题,不求定论,有如禅家的公案,修行的细节。

9、学院是产业,教职是饭碗,凡此种种,均与学问之道无涉,人文状况魂魄离失,伪学术当道,乃属必然,所谓“教学品质”,说句实话:要保持工美原有水准于不坠,诚属不易,想要更好,短期内既不可能,也不现实。

城市:我只是偶尔潜回上海的丧家犬

1、城市建设与城市无关,与建设也无关,而是不折不扣的权力话题。我们今天在全国各地看见的不是城市景观与建筑景观,那是什么景观呢?我称之为“行政景观”,直白地说,就是“权力景观”。

2、假如今天我们的城市还有差异,我愿意说那是“城市性格”,不见得是“城市文化”。经过半个多世纪革命,我看不出现在有什么真正的“成都文化”、“北京文化”、“天津文化”......没有一座城市的文化形态还能和它自己的历史发生呼应,找到衔接。残存的那点小差异只能是城市性格。

3、中国城市建设,整个儿看,远距离比照纽约,近距离比照香港。这是中国城市建设难以遏制的Fantasy,恐怕连城市建设者自身都不曾意识到这种Fantasy。

4、在每个领域,中国问题的根子都是一样的,都受制于同样的历史课题。不管对错,中国正在不断给出自己的回答,历史不熟悉这种回答。换句话说,中国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面对陌生的历史。

5、所谓北京的文化冲突,我称它为文化时差,生理、心理都不适应,又非得适应。你经历过越洋飞行后的时差吗:你困得不行,要睡觉,可正好是一大早,你怎么办,只好打起精神。

6、真正的欧洲使我剧烈地想念过去的上海。我相信上一代英国人法国人也会在上海的某个角落——哪怕只是梧桐树影——黯然神伤。那种幽雅、颓废,黑白照片中的阴翳微光。来世投胎,我愿在上海,但不是今天的上海。

7、论市民生态,各城市文化氛围或许稍有不同;论城市景观,今日京沪及各大省会没有什么差异。原因,就是所有城市决策者建设者是同一种身份。人格、背景、教育,调动同一种愚蠢而猖狂的虚荣心和想象力。

8、我愿接受城市建设的种种权力集团慷慨赏赐我话语权力的粉末,并眼看这粉末怎样正在捣毁与建设的轰鸣中,灰飞烟灭,搅拌成灰。

9、历史受制于历史,又不安于历史。中国城市建设史是一连串前因后果的持续纠葛。有如久旱暴雨,大饥而暴食,城市建设诸多问题是慢性病与急性救治所引发的的综合症并发症。

10、我们急着和“世界接轨”,但“世界”是什么模样?“接”哪条轨?

11、幼年,我与弟弟随父亲远去浦东海边伫立眺望,回程在就近乡镇吃碗阳春面,少年时代我去江西务农,每在十六铺码头上船离岸,亲友泣别,与那里灰暗沉闷的建筑适成记忆,好不伤感。三四十年过去,浦东大变,我也该换一种心情重回十六铺码头了。

影像: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生活

1、每当我面对严肃的摄影,如同遭遇警告,发现我其实不知道什么是观看。我积蓄无数理由,为绘画,为绘画残余而可疑的价值辩护,自以为懂得绘画与摄影的分际,有如律法,信守如初。但摄影总能有效地是我暗自动摇,并给予我另一双眼睛,审视绘画——摄影,以其高于绘画,甚至高于摄影的原则——或谓“无原则”——给予我更为宽阔的立场。

2、摄影比任何艺术更严肃、更无情。摄影难以为社会所驾驭。唯摄影胆敢自外于艺术,如书中大部分摄影家,宁可悬置自己的身份。他们,是一小撮内心深处不顾一切的人。

3、绘画、摄影不是“学科”,不是“行业”,不同的工具技能并不意谓创作的自觉。不论绘画的手工艺年代还是机器复制时代,若绘画或摄影作品果然被赋予生命与意义,端视作者是否了解自己的时代,并根植于观看。

4、中国人说“眼见为实”,而不存“审视”之心的目光,则另有中国的说法在,叫“视而不见”——未经确认的事物,一如“未经审视的生活”。

5、“影展”与“摄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摄影”与“摄影在中国”,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6、摄影无处不在。摄影影响我们的方式是我们并不意识到摄影,它从深处改变我们,以至我们觉察不到这种改变。

7、摄影及其研究不是美学与艺术研究,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研究。

8、“摄影在中国”的问题,终究是人的问题,教育的问题,人文水准的问题。人的觉醒,教育的品质,人文水准的提升,是真实应对摄影的前提,而在影像时代,难以想象这觉醒的过程没有摄影的介入,这也是为什么摄影及其问题总是如此固执地迎对着我们。

9、摄影的真理——假如有的话——是没有真理。

10、画面被自身篡改,但仍然是那个画面,叙述被打断了,但仍然形式叙述——为耶稣图像配置的那一句话绝对是真的:“那不是真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aotouyinga.com/dgwh/45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