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考子们,考完试,干什么

高考结束了,中考也结束了,大家在干什么呢?在家好好的补觉,还是旅游或者聚会?那么大家是不是也好奇,古代历史上的考生考完试会干什么呢?

自从隋朝开始科举考试后,经过各个朝代的不断变化,基本分为乡试,生员参考,考中为“举人”,头名称“解元”。会试,举人参考,考中为“贡士”头名称“会元”。殿试,皇帝主持和出题,贡士参加,殿试又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就是大家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甲为“进士出身”第三甲为“同进士出身”,如果能够一身兼解元,会元,状元的,就是大家所说的“连中三元”。反正都不容易,都得一步一步的来,有的人都花白胡子了还在参加乡试。

说到古代考生考完试干什么?就不得不提古代的“科举四宴”,大约相当于现在的“谢师宴”“毕业宴”。因为古代考试分为“文考”和“武考”,所以“科举四宴”中的“鹿鸣宴”和“琼琳宴”为文考宴,“鹰扬宴”和“会武宴”为武考宴。

鹿鸣宴源于唐朝,是为乡试而设的宴会,一般是发榜的第二天由地方父母官主持,各个考官和地方乡绅参加,因为宴会上要唱《诗经.小雅》而得名,又因为“鹿”者,“禄”也,鹿与禄同音,也是希望考子们升官发财的意思。宴会上首先按长幼尊卑入座,然后地方长官讲话,无非是些再接再厉,高中榜首的话,还有一些皇恩浩荡,报效朝廷的话,然后学子们说一些感谢的话,和现在学生毕业后,学校或者老师说一些祝愿的话,学生表达一下对老师们的感恩和感谢学校的培养,差不多一个道理。

然后宴会开始,奏《鹿鸣》曲,唱《鹿鸣》诗歌,反正是推杯换盏,唱歌跳舞一样不少,对于学子们来说吟诗作对更是少了的项目,比如宋朝徐经孙的《福州鹿鸣宴》中写到“鹿鸣今日宴佳宾,六万场中一百人”,彭龟年,文天祥,苏轼等人都留下了关于“鹿鸣宴”的大量诗句。

琼林宴,起源于宋朝,黄梅戏《女驸马》中唱到“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说的就是这琼林宴,后改为“闻喜宴”,元明清时候又改为“恩荣宴”,名称不同,但形式大同小异。这是为新科进士准备的国宴,所以规格高场面大,在进行国宴时还有许多活动。

首先“临轩唱名”科举进士们在雕有鳌鱼浮雕的宫殿台阶下,等待着皇帝的召见,而状元跪在最前面,正好对着飞龙巨鳌浮雕的头部,所以有了“独占鳌头”一说,皇帝依照进士名次逐一念出登科者的名字,以表示自己对科举的重视,对人才的重视。

骑马插花游街示喜,这种景象大家从电视中经常看到,高中者骑着高头大马,胸披大红花,敲鼓鸣金,前呼后拥,好不热闹。唐朝孟郊《登科后》中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正是自己当时的心情和景象吧。

在唐朝时,榜上有名的进士,得由状元领头拜谢主考官,然后主考官再领着学子们去拜见宰相,俗称“过堂”,由于后来增加了殿试,所以考子们都是“天子门生”,所以此前向主考官谢恩逐渐变成了向皇帝谢恩,俗称“朝谢”。清朝的时候还得专门赴国子监和孔子庙拜谒孔子。

拜完皇帝,先圣先师后就是令人期盼的“琼林宴”了,这是国宴,所以不是其他宴会可以比的,规格高,场面大,文天祥曾有一首诗描写了“琼林宴”的盛况,“奉召新弹入仕冠,重来轩陛望天颜,云呈五色符旗盖,露立千官杂佩环,燕席临巧牛女节,鸾章光映壁奎间,献试陈雅愚臣事,况见庚歌气象还”。

吃也吃了,喝也喝了,最后就是“拜黄甲,叙同年”,就是大家相互认识一下,以后有个照应,最后就是立题名碑于礼部贡院,造登科录,以供后人铭记,瞻仰。

武科的“鹰扬宴”和“会武宴”与文科的“鹿鸣宴”“琼林宴”差不多,都是为了给考子祝贺的庆祝宴。

看完古代考生们的庆祝活动,是不是感觉仪式感满满,又感觉过分繁琐啊?那你们的庆祝活动又是怎么安排的?最后祝各位学子们金榜题名,独占鳌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aotouyinga.com/dgwh/108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