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圣诞节哦~
我们就来讲些轻松的话题吧!
......差不多..吧
还记得前一阵子刷屏的「寻找熊猫君」吗?
↓↓是的,就是下面这个可恶的家伙↓↓
△有只「熊猫」在里面哦!你能找到它嘛?
眼(yun)尖(qi)的(hao),几秒钟就找到了:
眼(zheng)残(chang)的(ren),有时花上十几分钟也白搭:
这幅Q萌的小漫画,在社交网站上一度非常受欢迎。转发就转发吧,偏偏还要加上一句“看到熊猫的才能转”,虐人的同时证明一下自己5.2的完美视力。国内的微博和国外的推特在这一点上,也是惊人一致。
什么,还是找不到?
↓↓那就来看剧透吧↓↓
所以,熊猫与雪人之间的差别,
就是差了一根胡萝卜鼻子嘛摔!
别小看了这张“逼死密集恐惧症”的小漫画,17号发出至今,在Facebook上,它已经有了17.5万转发,3.3万评论和近10万的赞,在国内微博上也是一度火热。画作这张图的匈牙利插画家GergelyDudás的手也没闲着,这两天趁大过节的又po出一张「寻找喵星人」的大作。
△难度升级!猫头鹰中藏了只「猫咪」
同样,这张图发出才三四天,已经收获了Facebook上1.2万个左右的赞和转发了。这次的难度系数大大升级,寻找技巧却有些类似。很多朋友看完答案都开始打滚:“简直是耍赖!”
想知道答案嘛?要乖乖读完全文哦!
这自然不是“找东西”类小游戏第一次风靡网络了。
比如,在一堆9里面找8
又如,在一群柯震东里找房祖名
再如,在一群情侣里找单身狗
同样是“找东西”,以上三种小游戏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异。与「找8」这种简简单单的一张图片不同的是,后两者都属于互动游戏,需要人手触碰屏幕上的目标进入下一关,有闯关挑战。其中「找柯震东」是网页小游戏,而「找单身狗」则是移动端游戏软件。
但无一例外的是,这几类小游戏都可以分享到社交网络,辐射并吸引更多的人群加入。
互动游戏类的“找东西”能吸引人很正常,为什么一张小图片也能引起高热度传播?
1童年读本的网络变式说起童年,就是五颜六色的画笔和一本本色彩斑斓的儿童书。上面这本《沃尔多在哪里?》(中国版本叫《威利在哪里?》)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这是一套由英国插画家MartinHandford创作的儿童书籍。这个书的目标就是在一张人山人海的图片中找出一个特定的人物——沃尔多。
沃尔多穿着红白条纹的衬衫并戴着一个绒球帽,手上拿着木制的手杖,还戴着一副眼镜。他总是会弄丢东西,如书本、野营设备甚至是他的鞋子,而读者也要帮他在图中找出这些东西来。与此同时,游戏还提供了上百种隐藏道具和12个各具特色的魔法世界场景。
通过寻找沃尔多,小孩子们锻炼了自己的眼力,也学会了分辨事物。现在流行的「寻找熊猫君」和「寻找喵星人」就是类似《沃尔多在哪里?》这种童年辨识游戏的一种变式,呼应了参与者的复古情怀。
2碎片化娱乐提供轻松一刻就算部分用户童年不曾玩过类似的游戏,这也不影响“找东西”类游戏在社交网络上的流行。
人类属于视觉动物,对于图片的理解力和接受度高于文字。当网络上开始流行某一张有趣图片时,随手点开看一看的好奇并不会花费用户的太多精力。几秒钟、至多十几分钟的仔细寻找,换来的或许是一次小胜利的快乐,又或许是与他人交际时自嘲的话题。
在移动端,由于移动设备的屏幕越来越大、像素越来越高且4G网络高度发达,“点开看高清大图”已经成为日常。随着微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