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东梅
编辑:王 珏
??年的金秋十月,我带着朝圣一般的心情,走进位于查干湖景区的查干湖渔猎文化博物馆。查干湖渔猎文化博物馆坐落于查干湖旅游区渔场荷花池北侧,正湖南,东西方向长,南北方向短,地理位置优越。原为滩涂地,改造后建成一座展现渔猎文化并且集参观、参与、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性展区。博物馆地处规划中的渔猎文化体验区,此区域还包括船屋渔宴、荷花大坝、圣水码头、祭湖广场、圣水灯塔等项目。
查干湖渔猎文化博物馆是我国惟一的一座渔猎文化博物馆,于年7月23日落成。它有两个响亮的名称:查干湖渔猎文化博物馆、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博物馆,是由查干湖旅游经济开发区、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查干湖渔场于年7月共同开发建设的项目。这座标志性建筑从创意、策划到设计、施工,历时4年。该项目基建、装修装饰及布展共投资万元,总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平方米,展厅面积平方米,是集文物收藏、展览、文化研究、开发于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
金秋十月,驱车前往,光洁的柏油马路边上竖立着别具一格的木制指示牌,上面清晰地标示着博物馆的位置。别致的售票亭旁边,是一块整石雕刻的石碑,上面有蓝军书记的题词:查干湖渔猎文化博物馆。秋日的查干湖芦花摇曳、水光潋滟,走过一座独木桥,就来到了宽阔的博物馆前的广场上。博物馆位于查干湖畔的沼泽湿地中,共分三层,建筑主体高度11.25米,最高点22.18米,一层层高5.1米,二层4.2米,局部为三层,层高4.2米。建筑的整体外饰采用拟木形式饰面,局部侧壁采用锈石贴面,保证了湖中建筑物不受腐蚀的侵害。建筑创意是一艘巨大的荡漾于芦苇丛中的木筏,外形采用的是古代渔猎活动常用的木架窝棚造型,仿土木建筑结构。墙面镶嵌着鱼骨、贝壳等化石造型,加上冰镩、渔网围栏,广场上形态各异的查干淖尔渔夫雕像,让人感受到了浓郁的渔猎文化气息。
广场上有几座形态各异的查干淖尔渔夫雕像,英姿勃发,憨态可掬,门前立着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查干湖渔猎文化博物馆简介:建筑思想:此建筑为木排(建筑基座)、鱼窝棚(建筑主体)、鱼形(建筑外观)、冰镩渔网(建筑围栏)等渔猎符号为组合。在质朴简洁中突出明快,让久远的苍凉回到时尚,亲近大自然原色文化,感悟黑土地民俗真情,查干淖尔——最后的渔猎部落。
博物馆展厅面积为平方米,共分三层,一楼为查干湖渔猎历史和渔猎民俗展厅,主要展示查干湖冬捕场景、查干湖的自然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查干湖渔猎历史演绎及渔猎文化艺术;二楼为世界渔猎文化和自然资源展厅,主要展示渔猎生产工具用具、现代渔业生产过程、鱼类化石及标本、鸟类及野生动植物标本、世界以及中国南北方渔猎文化、引松工程等;三楼为多功能放映厅,主要展示渔猎文化摄影艺术、文学诗歌、绘画雕塑展以及进行屋顶观湖等。这是一座集中国南北方渔猎文化及世界渔猎文化于一身的历史性博物展馆,充分展示了从远古到至今的人类渔猎生活、历史演变,含概了辽金、满清时期的渔猎历史、冬捕起源、现场展示、渔猎文化艺术品、自然资源展示等。
展馆内部根据参观路线进行陈列和布展,设有渔猎历史展厅、自然展厅、民俗展厅、艺术展厅等,展览陈列文物、标本、化石、图片、模型、照片万余件。馆内按自然生存状态和季节,分布若干渔猎景点,以动静结合的手法,通过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再现查干湖渔猎文化的渊源,让人们更直接地、面对面地接触到清晰、形象的“最后渔猎部落”。
走进展厅内部,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台巨大的LED屏幕,优美的音乐和高清的画面循环播放着查干湖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渔猎文化历史。大屏幕的右侧是一位仿真的查干淖尔渔夫,手持巨大的冰钏,头带狗皮帽子,身穿羊皮袄站立在那里。在呼啸的寒风中,他的眉毛和胡须上结着晶莹的冰凌,在他身旁是一堵逼真的冰上的“鱼垛”。各种奇特的鱼被整齐地凝固在历史冬天的岁月中,既有真实的生活情趣又给人留下无限的悠远神秘的感叹。
在工作人员的指示下,我们按照既定的参观路线从右侧开始参观。一道造型逼真的木桥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周围树木丛生,湖水环绕,各种水鸟、植物标本栩栩如生,造型生动,仿佛把人带进了夏日充满生机的查干圣湖。木桥右侧有一位仿真人造型的渔翁,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怡然自得地垂钓于湖畔,身旁有静静的两艘小木舟,旁边的树上、草丛中有成群的鸭雁、天鹅和仙鹤,水中有逼真的鱼儿在戏水、争食。还有潺潺流水和鸟鸣鸭叫的声音呢,仔细一看,原来是高科技演绎的逼真的仿真景观,互动投影系统是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和投影显示技术来营造一种奇幻动感的交互体验,在小桥的下面是一方大屏幕,投影仪在上面投出了水波荡漾的效果,还有动感的水草和游来游去的鱼儿,让人恍然进入一种虚实融合、亦真亦幻的奇妙世界。又惊又喜的游客们争相在此俯身观看和拍照留念。小桥的左侧也是仿真的查干湖畔湿地景观,草地上整齐地陈列着各种珍稀的恐龙化石标本,并且附带着展板说明,让人们清晰地了解到了国家级查干湖自然保护区内所有的珍稀古生物的演变历程,以及亿万年间这片水草丰美的草原以及湿地都曾是各种生物聚居的天堂。化石标本由小到大依次是似鸟龙、子母鹦鹉嘴龙化石、砂岩鹦鹉嘴龙、梅菜营鹦鹉嘴龙、翼龙、驰龙、安氏原角龙、东北草原野牛、王氏水牛、猛犸象、披毛犀等等。巨大的猛犸象化石和披毛犀化石标本制作得完整严谨,气势威猛,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力。旁边的展板上写着介绍文字:猛犸象为古脊椎动物,哺乳纲,长鼻目,真象科,最著名的是这类身披长毛的真猛犸象,即长毛象,真猛犸象约于1万1千年前灭绝,它存活于更新世晚期,可以适应草原、森林、冻原、雪原等环境,真猛犸象有一层厚脂肪可隔寒,夏季以草类和豆类为食,冬季以灌木、树皮为食,以群居为主。
展区里还有一组生动的远古时期青山头人的生活情景再现,两位原始的青山头人坐在草地上用木材点火烤鱼,悠远的青山头文化出现在现代人的眼中。在查干湖茫茫水域的东岸,有一座绵延起伏的山岗,山岗的南端陡然峭立,从湖面仰望,形成高高的山头,这就是查干湖畔远近闻名的青山头。年和年,吉林省地震局和吉林省地质矿产局先后两次在青山头发现古人类头盖骨和部分躯干化石,被古人类学家称之为青山头人或查干淖尔人,这是迄今为止在吉林省西部地区发现的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古人类。从在青山头出土的蚌壳、鱼骨、石器等物品推测,早在一万三千余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查干湖沿岸,就有以渔猎为生的古人类在此繁衍生息。青山头人以打猎捕鱼为生,经过长期的积累发展,渔猎文化逐渐形成。
一楼展厅的北墙上,展出的是查干湖渔猎历史和渔猎民俗以及渔猎文化艺术品再现。文字展板上分别写着:查干湖的原始渔猎;满清时期的查干湖渔猎;神秘、神奇的查干湖冬捕等。详尽地记录了查干湖渔猎文化的源流及走向。展柜里古朴的鱼形化石、简洁朴素的原始饰物,以及各种跟鱼有关的图腾崇拜,美丽的三条鱼形的“鱼招子”,即一种类似风筝的鱼幌、图腾柱、惊艳的鱼神脸谱、四具人形的神怪脸谱….这一件件古老神奇的仿制展品,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古老悠远的渔猎文化,走过了查干淖尔人漫长的历史岁月,对后世的生活劳作有着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力。各种渔猎用具展品向人们诉说着从远古到今天的渔猎活动,狼夹子、弓弩、蒙古刀、冰镩、卡勾、抄捞子、狼皮、陶罐等等等,不一而足。
从北面展墙转过来就进入了一个东北人最典型的家庭院落。让人更加惊叹不已的是这里所有的装饰、用具都和真实的生活场景一摸一样。院子的东北角有一堆码放整齐的木头绊子,是东北人用来冬天烧火做饭取暖用的,柴火前整齐地摆放着农家所必备的坛坛罐罐,或装酱、或装咸菜、或装咸鸡蛋、咸鸭蛋。旁边有一只大黄狗,对着陌生人呲牙瞪眼,神态惟妙惟肖。院子中间有一位农家妇女正在撒米喂鸡,她身穿蓝底白花棉袄,头戴兰花头巾,手提柳编筐,她那唤鸡来食的声音仿佛就在耳边:“咕咕咕咕咕咕……”。在她身后的窗下是一艘木渔船,上面放着渔网抄捞子等日常用具。院子的西南角放着一挂马车,门旁有农家常见的锅灶,上有一口大锅,揭开锅盖,里面真的有饭菜呢。院中间有一位喂牛放马的牛倌,如真人般立在你的面前。走进屋内,一如真正的东北人家摆设,墙上糊着发黄的报纸,一铺大炕,上面坐着两位农村老大爷,一位盘腿坐在炕上,抽着旱烟,一位坐在炕沿,修补着渔网,炕上摆着炕桌,上面放着一盏灯。两位渔家老人一边拉着家常,一边干着活,说笑间,渔民最普通的生活场景就这样真实地再现在你的眼前。
中间展墙上正反两面是两幅巨大的表现查干湖冬捕壮观场面的巨幅画作,正如诗中所描绘的那样,人声啸啸车辚辚,千军万马打鱼人。马蹄踏碎千重雪,长鞭抽开碧玉门。在朝北的巨幅画作下面停放着一辆仿真的四轮拉鱼用的木车,让人仿佛进入了那壮阔的冬捕场面。
一楼展厅里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震撼人心的查干湖冬捕场景再现了。面对展厅正门高悬着巨幅表现查干湖冬捕画卷。画面下方站着一位查干淖尔渔夫,高举着手中的马鞭,让人仿佛听得到他的吆喝声。他身旁的装饰物就是仿真制作的“马轮”,也就是查干湖冬捕中重要的渔猎用具——马拉绞盘。地面上是整个查干湖冬季冰封了的湖面,按实际面积和形状缩略而成,冰面上积着厚厚的白雪。五六个身强力壮的查干淖尔渔夫站在冰天雪地的查干湖冰面上,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不同的捕鱼工具,顶风雪、战严寒,脸上洋溢着丰收的笑容。在他们脚下就是仿真的查干湖冰面,铺着渔网,散落着湖鱼。冬日的查干湖百色归一,银装素裹,万物生灵似乎都已进入了休眠期。在我国北方大多数地区,这正是“猫冬”的时候,但是在查干湖却完全不同,因为这正是查干淖尔渔夫收获的季节。每到冬季来临,查干湖周边的渔民们便忙碌起来,组织人手,组成捕鱼团队,检查维修捕鱼的工具,有经验的鱼把头还要经常到湖边观察风向和地形,查看湖面的结冻情况。跟据查干湖每年的气候状况,在阴历12月末,查干湖就进入到大规模的冰上捕鱼期。按照查干湖的传统习俗,在冬网捕鱼前,都要举行规模宏大的祭湖醒网仪式。在仪式过后,渔民们便开始了他们每天一轮的捕鱼劳作。查干湖冬网捕鱼有着严格的操作程序,而且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按照捕鱼程序可分解为:选址、凿冰下网、行网、收网等几个步骤。在每次捕鱼的前一天,有经验的鱼把头都要到湖面上查看,根据地形和冰冻状况确定下网地点。第二天,天还没有发亮,渔民们便早早起床,来到寒风刺骨的冰面上,按照前一天鱼把头选定的位置凿冰下网,并按照划定的区域行网、收网、运鱼,一直忙到夕阳西下。千百年来,查干湖冬捕一直沿用传统的捕鱼方式。因此,查干湖冬捕可以说是人与人,甚至是人与马之间紧密协作的结果,更是对人的精神与毅力的严峻考验。年复一年,渔民们用他们的智慧、经验和勤劳的双手撇下一张张千米巨网,,收获着一份份幸福与希望。查干湖曾创造过一网捕获21万公斤的历史记录。年,查干湖冬捕以规模量大、单网产量10.45万公斤的产量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年,更以单网16.8万公斤刷新了记录。站在查干湖渔猎文化博物馆里仿真的冰雪湖面,时光在此刻仿佛已经凝固,延续千年的查干湖冬捕似乎已与世隔绝,成为只有在时光隧道的另一端才可目睹的神奇景象。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查干湖依然保存着自己原始与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它存在于原始与现代之间,那种粗犷、纯朴、自然,使人恍若千年。查干湖正是以这些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原始的生产习俗、原色的生活状态,被专家学者们称为“最后的渔猎部落”、地球上与青藏高原一样珍贵的“一块原色地”、北纬45度线以北绝无仅有的活态冰雪渔猎的活化石。年,中国城市研究会依据《亚太人文生态价值评价体系》,把查干湖冬捕评审列入“中华百大美景奇观”并载人《亚太国际卓具保留价值的生态历史财富》蓝皮书目录。年查干湖冬捕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年查干湖冬捕景观成功人选“吉林八景”,被誉为“冰湖腾鱼”。在这组气势磅礴的渔夫雕像旁边,还有一组根据真实场景制作的真人雕像,那就是郭尔罗斯萨满。人物形态各异,服装奇诡艳丽,浓厚的宗教气息扑面而来。古老的查干湖“祭湖醒网”有两层含义“一是通过祭湖祭祀天父、地母,保护万物生灵永续繁衍,百姓生活吉祥安康;二是通过祭网,唤醒已经沉睡的渔网,张网下湖,顺畅平安。查干湖的祭湖醒网仪式包含了藏传佛教文化、萨满文化和查玛文化,场面神秘、壮观、震撼。“祭湖醒网”体现的主要是自然崇拜,在蒙古人游牧文化中,最初的宗教就是萨满教,信奉自然崇拜,认为万物有灵。醒网体现的就是灵魂观念,认为渔网有意志和感情附着。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同渔猎文化是相冲突的,但到了一定时期,郭尔罗斯人逐渐接受了渔猎文化,并参与了“醒网”仪式,以至最后将“祭湖”和“醒网”结合起来进行。所以,在查干湖冬捕“祭湖醒网”仪式上,不但要跳查玛舞,而且还跳萨满舞。曾有诗这样形容舞者:头角狰狞面具装,怪衣飘拂舞如狂。长鞭挥处无人避,打鬼除灾好致祥。
在一楼展厅的转角处,桌上有一本翻开的虚拟图书,当你伸手做出翻书的动作时,会惊喜地发现,这本虚拟图书竟然真的可以翻页,它不但会展示栩栩如生的动态翻页效果还伴有音效,让你在惊叹神奇的虚拟技术的同时,对书中展示的查干湖秀美风光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沿着独具特色的渔网形楼梯步入二楼展厅,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条硕大的查干湖胖头鱼,它被架在木架子上,张着嘴,向人们展示着关东鱼王的无限魅力。胖头鱼,学名鳙鱼,又名花鲢。因为头大,民间故称为胖头。查干湖胖头鱼味道鲜美纯正,肉质细嫩,个大体肥,肥而不腻。常食胖头鱼(特别是鱼头),可健脑益智,增强记忆力。查干湖的胖头鱼是在纯天然的状态下生长,不投任何饵料,不施化肥料和农药。查干湖胖头鱼取得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A级产品认证和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的“有机食品”认证。年获“中国名牌农产品”,成为全中国获此殊荣的仅有的两个渔业产品之一。
二楼展厅布局独特,主要展示渔猎生产工具、现代渔业生产过程、鱼类化石及标本、鸟类及野生动物标本、渔猎文化、引松工程等。通过照片、展板和文字一一向人们展示了世界渔猎部落分布、闽南惠安渔猎文化、赫哲族渔猎文化、锡伯族渔猎文化等不同形态且又各具特色的区域性渔猎文化形态。游客通过一楼的参观和了解,一路完整地理清了查干湖一万多年的渔猎历史,生动地展现了查干湖的自然资源、自然历史,并依其文化的同源性,对世界的渔猎文化、中国南、北方的渔猎文化,古老的渔猎文化与现代的渔业生产,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并加以总结概括,使人觉得一路走来,走进了历史长河,走进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渔猎文化中来。
展厅正中是三组造型别致的牛角形展柱,里面镶嵌着珍稀鱼类标本。北侧展墙上共有三组展示,包括各种鱼类化石、瓶装的真实鱼类标本,以及镶嵌着的巨大的仿真湖底世界,里面游弋着生活在查干湖里的各种鱼类标本。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查干湖不仅空气质量高,景色秀丽,风光迷人,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得它的物产特别丰富。也是国家有机食品鱼生产基地和吉林省重要的渔业基地。在这片广袤的水域中,栖息着种类繁多的圆口纲和硬骨鱼纲鱼形类脊椎动物。查干湖鱼类按其起源、分布和生态特征可分四类:北极淡水鱼类江鳕,这是一个典型的冷水性鱼类;北方平原复合体;中国平原复合体和第三纪早期复合体。根据调查统计,查干湖现有鱼类15科68种。其中查干湖的鳙鱼(胖头鱼)青鱼(青根)、草根、鲢鱼、鲶鱼、鲤鱼等最为盛产。查干湖鳙鱼(胖头鱼)获得了国家AA级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双认证和“中国名牌农产品”和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等称号。
漫圆形的一侧展墙上展示着查干湖渔场的空中俯拍画面,蓝色的LED背景,壮阔的画面,千里碧波的渔场风光,一幅幅制作精美的照片,把人们带回了那艰苦创业的年代,白沙尖植树造林、引松工程、人工放养、自然生长、分次轮捕、原始捕鱼……查干湖作为吉林省最重要的渔业基地,鱼产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年产鲜鱼多吨。查干湖属于天然渔场,在长期的渔业生产实践中,查干湖人采用天然大水面养殖的轮捕轮放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次放足,分期轮捕;分次放养,分次轮捕;轮捕成鱼,套养鱼种。查干湖渔业生产遵循的人工放养、自然生长、合理捕捞的原则。鱼产品捕捞采用的是生态环保的原始捕捞方式。近年来,查干湖鱼以它纯正的口感,绿色无污染的优良品质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获得国家AA级认证的查干湖胖头鱼和精细加工的鱼产品更是畅销全国,供不应求。
环绕二楼展厅布展的是查干湖湿地生长的各种鸟类及野生动植物标本,站在枝头的猫头鹰、展翅的白天鹅、苍鹰、鸭雁等植物。温顺的羊、低头吃草的鹿、兔等动物标本无不活灵活现,惹人爱怜。查干湖四季分明、水草肥美的自然环境是野生动物的天堂,鸟类及昆虫类祥和的家园。资料记载,查干湖现有鸟类种,隶属于16目17科;兽类25种,隶属于5目12科;两栖类动物4种;爬行类动物5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有8种,即东方白鹳、黑鹳、金雕、白尾海雕、白鹤、白头鹤、丹顶鹤与大鸨;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35种,即白额雁、白天鹅、鸳鸯、黑鸢、苍鹰、草原雕、雀鹰等。目前已知保护区内有昆虫16目科、属、种。其中鳞翅目种类的最多,有种,其次为鞘翅目的有98种。
二楼展厅南侧用了整个墙面来展示查干湖周边地区的植物标本,不仅有图片,还有文字说明,还有珍贵的整株标本,根、茎、叶、花朵、果实一应俱全。琳琅满目,珍贵完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查干湖,植物资源种类繁多,从古至今就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大宝库。查干湖属于草原湖泊,湖底与湖畔的地形都相对比较平缓,原始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属蒙古植物区系,或称“东蒙古草原亚区”。据不完全统计,查干湖的野生植物资源种类总计有74科,种。主要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维管植物(蕨类及种子植物)。其中,野大豆和甘草是国家Ⅱ级保护植物。这些植物按用途可分为七大类:食用植物,如黄花菜、桔梗、龙葵等。药用植物,如益母草、曼陀罗、龙葵、苍耳、艾蒿等。饲料植物,如狗尾草、山莴苣、星星草、画眉草等。造纸及编织植物,如芦苇、大麻、大油芒野亚麻等。观赏植物,如松野百合、千屈菜、旋花、打碗花等。香料植物,如黄花蒿、香蓼等。鞣料植物,如地榆等。
其中有独具特色且有常见的有芦苇、艾蒿、狗尾巴草等等多种耳熟能详的植物,以及关东人记忆中的靰鞡草等等。在民俗用品展览墙上,悬挂着查干淖尔渔民在长期的渔猎生产和生活中所使用的生活用具和渔猎用具。渔民的鞋,叫靰鞡头,是东北民间用牛皮做成的一种鞋。关于靰鞡鞋还有一个传说呢,传说有一年,乾隆皇帝冬巡来到关东地区,一看这里的百姓脚上用一张动物皮裹着,乾隆帝问:这是什么?百姓回答:鞋。乾隆又问:叫什么鞋?百姓回答说:没名字。乾隆是位聪明的帝王,他说:此鞋独到奇特,又倍受边民喜爱,既然没有名字,就叫它乌拉鞋吧。这一下,这种鞋可就出名了。因为乌拉是个地名,而这种鞋又是皮革所制,穿这种鞋,里边要垫上靰鞡草,所以慢慢地乌拉鞋就被靰鞡鞋所替代了。查干湖边打鱼人俗话常说,冬天在冰上打渔,只要脚不冻,人身就不易做病,而最好的保护脚的服饰就是这靰鞡鞋了。靰鞡草是东北草原上和山林间生长着的一种小草,秋天割下,用木槌一砸,垫在靰鞡里,又暖和又宽松,不劳累还干爽不长脚气,关东人把它称为“三宝”之一。穿靰鞡的渔民在冰上走得稳,所以靰鞡头是打鱼人最喜爱的“宝贝”之一。
二楼展厅的一个角落里有一台现代化的触屏显示系统。这是北京英策公司秉承“用技术完善景区,用科学还原自然”的原则,实现了查干湖特色地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轻触显示器屏幕,就会出现动听的讲解词:查干湖,蒙古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处于嫩江与霍林河交汇的水网地区,是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吉林省最大的内陆湖泊。查干湖景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触摸式查询一体机系统,使游人能够很方便快捷地查询到所要找的资料、位置、方位、详细景观介绍及解说词等等,使现场的秩序井井有条,既节约了人力资源的使用,又使查干湖独具特色优美的人文风景一触即知,节约了游客的时间,让人倍感新奇。
二楼展厅的西墙上,有一组人物照片,黑框的、高清的查干湖人的照片和他们的人生岁月,就这样被厚重地定在了这面纪念墙上。照片之一石宝柱:年12月20日出生,渔猎文化第十九代传承人,从年开始,一直从事鱼把头工作。照片之二石宝仓:年2月28日出生。从87年一直从事鱼把头工作,擅长网具组装和改造。照片之三石宝柱的母亲石唐氏:年腊月16日出生,第十九代渔猎文化传承人石宝柱的母亲。老人银白的头发和满脸的皱纹,干瘪的嘴,和那双悲悯的眼神,仿佛在诉说着查干圣湖悠远古老的岁月。曹保明先生曾经在《走进查干淖尔的理由》一文里说:“查干湖渔猎文化的形成和能够对外开放,使我们记住了这个地方和一些人。如有着灿烂历程的鱼把头石大爷;把自己的青春和情感都投入期间的焦洪学;辛勤的建设者单明臣,守着这个大湖却生怕水干,每天用唾沫洗脸的98岁的石把头老母亲石唐氏,还有一大批默默地生活着、爱着这些文化的查干湖人。他们的功绩和名字将与这片土地一起被固定在历史的记忆之中。”是的,面对这些人,面对着这些照片,面对着这些被浓缩在照片背后的付出,我们眼底潮湿,热血沸腾,心怀感激,心存感念。
拜读过吉林省著名的民俗学专家曹保明先生的《最后的渔猎部落》的人,来到这座规模浩大的查干湖渔猎文化博物馆参观游览时,都会被它特有的、浓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传承精神所深深地震撼。曹保明先生说:千百年来,查干湖人默默地自觉地传承着这种文化,保护着这种文化,爱护着这种文化,尊仰着这种文化,并不断地挖掘、抢救、完善和丰富着这种文化。经过查干湖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和不断追求,一个独特的文化领地在人们的心底被树立起来,他们把这种世上少有的珍稀文化固定在这片土地上,并已形成了黑土地文化品牌。
查干湖与查干湖文化,是一种丰厚的有能力的文化,这种文化向世界展示出自己独特的风姿。查干湖渔猎博物馆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个以渔猎文化为主题建立起来的专题性博物馆,它以自己丰富的地域性,独特的文化思考性,珍贵的文物归集性和诸多渔猎文化传承人的历史个性,凝聚成一个真正具有价值的文化博物馆,这是一个非常厚重而又具有实际意义的地方,这个地方将从此走入世界文化的保护行列,使这里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最后的渔猎部落”,活态地保留在自然史上和人类史上。
查干淖尔人给我们留下一个永久的文化里程碑。当我们来到这座高大、美丽、丰富多彩、活态又神奇的文化纪念碑前,我们的思想一下子穿越千年。在这里,人们把他们心中世世代代所积累的理想和寄托都表述在其中,这才能创造出人类生动的智慧,丰富多彩的艺术和灿烂多姿的精神遗产和文化遗产。这才是历史永恒的成果,这才是人类永不消失的精神之歌。
查干淖尔文化将属于这种永远地屹立在人类精神里的文化。由于它的价值和属性所定,就是北冰洋消失了,就是全球都变暖了,就是查干湖的水到最后真的干涸消失了,但是查干淖尔文化不会消失,因为我们所建立和保留的是一个恒久的查干淖尔,是一个属于人类精神坐标的查干淖尔,是一个在自然和精神里永远活着的查干淖尔。
??请 (按住图片三秒钟,即可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