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由此视频栏目
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关心艺术了解艺术
获取更多的艺术感悟
并了解不同的人对于艺术的不同的观念
(视频来自YOUTUBE)
视频原标题是:
梵高名画水平不如艺考生陈丹青叹息美院是艺术坟墓……
以下为对于该视频所摘抄的各方观点和评论:
●陈老师节目里讲到他喜欢作品里的拙,我认为我们花过一些心思思考绘画的人都希望能够表达一种真诚。这种真诚里面有许多的无奈,因为绘画技巧很有限,一笔下去总想用橡皮重新再来,但是擦了又不知道怎么再继续,这样的反反复复,徘徊,犹豫。我觉得这种情况是我们作为人生存在世间的本质。这种本质,里面包含的无奈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去没有保留地呈现的。当画者完成作品时,往往就把那种纠结被掩饰掉了,画也不是自己的了,可贵的东西流失了。但是当有人把这种无奈,有心思的人,比如陈老师,可以看到,从而有感应,这种憨厚的真诚确实很难得……
●我不认为艺术家画家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职业。艺术家可以是任何有思想,会创作的人。基本技巧可以去学习,但不是被压榨思想成为流水线作品,陈丹青的意思在赞扬梵高作品因为独特所以成为杰作。关于艺术,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本意也完全不同,现代自照相机发明开始作画就再也不限于捕捉完全完美的形态,而大多数国内美院的入学要求则完完全全依靠一个学生是否能完美的画出一幅素描/速写/色彩,这样从不注重于创作的教育比较容易抹杀学生的创作思维。题目有点下地图炮的意思,大概只是旨在批评艺术教育的方式……
●我,作为一个美院出来的、一点天赋都没有的学生,我要告诉你如果没有美院,我连最基本的技法都学不到现在的水平;更别提一些非常小众的版画、雕塑等技法。这个视频的标题真的起的很恶心。一个东西存在一是有其价值的,不能像你这样子绝对的去讲。虽然网络上常说,我评价一个冰箱不需要会制冷,但你至少得用过这个冰箱、得调查一下这个冰箱和其他冰箱的区别吧……
●很直白,意大利的美院在招考的时候,国内很多擅长绘画,考前班很优秀的艺术生,都落榜了。反而那些用独特的视角,笔法的学生受到青睐。他们中很多用笔不够娴熟,没什么技巧,甚至没学过画画,但是很有灵气。招考教授们更注重透过笔的真,而不是千篇一律,充满匠气的成熟图画。画家与画图员的区别。
●陈丹青最不满的是辅导班美术吧?更深一点是僵化的选拔体系,再深一点才是培养艺术家还是艺术工作者分歧。
●我觉得绘画艺术和其他的比如数学,音乐,文学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学校是教技术的地方,为的是培养能工作的人,而不是培养大师。真正爱艺术的人才能成为大师。?
●陈老师说,看到中国考生画的‘那么好’就有想死的冲动。估计是为那些考生没有体会到艺术的真谛而感觉可惜。中国考生里素描画的好的,就像陈老师说的,梵高要是拿着他早期作品去考试,连排队的资格都没有。但问题是,艺术这个东西需要的是天马行空的灵感,以及那种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内涵。而中国考生的创作,一笔一画,虽然功力了得,但是却太程式化,太僵硬,缺乏真正艺术的那种随意,那种神来之笔的灵感。就像我们历史上很多伟大的诗人,很多绝响,都是来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意境。而我们中国现代教育,把我们的思维都固体华,僵硬化了,怎么可能做出那种自然而然却又天马行空的创作……
●不是說考生技術好會是壞事,只是出發點就已經不藝術了,現在中國人心靈對待藝術不夠平靜純真,我們慢慢等待改變吧...?
●又没有人强迫你去考美院,讨厌美院的培训体系自己像梵高一样学画啊。记住,梵高潦倒到死。?
●我是真不喜欢说一些激烈的回复,讨论变成争论就失去意义了。梵高穷困潦倒一生没错,但是没人说,或是定义,一个艺术家必须要名利双收或是穷困潦倒。也没人说办企业的就一定能成为富翁。况且,名利双收固然可贵,但一个艺术家如果以养家糊口或是名利双收作为他的艺术创作初衷的话,那还称得上是艺术吗?那是商业行为。当然了,这是我个人理解,每人对艺术定义不一样。您要是觉得艺术必须名利双收这也无可厚非,毕竟每人追求不一样。说回美院教育,美院毕竟只是教技巧的地方,如何教育是它的问题。美院学生都是成年人,会独立思考,独立创作,如何被接受教育也是他们自己该思考的问题。艺术创作无贵贱之分,福至心灵,妙手天成而已。真心希望我国能出比肩梵高,达芬奇那样的人物。
●我试着来分析下梵高的画为什么好。还得从最近我被迫看的娱乐节目“演员的诞生”说起。这个娱乐节目其实反映的是当前人们的审美(喜好)。所有人包括观众包括那三位导师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