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155之豳风鸱鸮一首和猫头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专业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今天要学习的这首《鸱鸮》,是一首和猫头鹰有关的寓言诗。这首诗的主角“我”是一只无助的母鸟,对于猫头鹰“取我子,毁我室”的恶行,进行了沉痛的控诉,满怀无奈和辛酸。因为这首诗,“鸱鸮”后来也被用来比喻贪恶之人。这首诗同时也是成语“未雨绸缪”、成语“风雨飘摇”的出处。

原文赏析

鸱(chī)鸮(xiāo)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yù)子之闵斯。

“鸱鸮”指的是猫头鹰,第一节开篇就是对恶鸟猫头鹰的控诉:可恶的猫头鹰,抢走了我的孩子,又来毁坏我的鸟巢。“鬻”指的是养育,“恩斯勤斯”体现了母鸟养育孩子的含辛茹苦,“鬻子之闵斯”更是母鸟的凄楚哀号,特别是这个“闵”字,将母鸟的深切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yǒu)户。今(rǔ)女下民,或敢侮予?

第二节是母鸟的回忆,想到了当初建巢的辛苦。要趁着阴雨季节还没到来赶紧建巢,到处寻觅要用到的桑树根须,用它们来紧密缠缚鸟巢,这样辛苦筑巢,也给了母鸟说出“今女下民,或敢侮予”的勇气,言辞间充满了对所筑鸟巢的自信……

予手拮据,予所捋(luō)荼。予所蓄租,予口卒(cuì)瘏(tú),曰予未有室家。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筑巢的辛苦。“拮据”指的是母鸟的劳苦操作,“捋荼”是指母鸟一把一把地采摘茅草花,“蓄租”和“卒瘏”都是母鸟为了筑巢所付出的辛苦劳作,辛苦做这一切都是因为“予未有室家”,就是为了能有个属于自己的鸟巢,这时候的母鸟虽然辛劳,但是对于未来还是充满希望的……

予羽谯(qiáo)谯,予尾翛(xiāo)翛,予室(qiáo)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xiāo)哓!

第四节可以说是体现了现实的残酷与无情。“谯谯”指的是羽毛稀疏,“翛翛”指羽毛干枯无光,都是形容母鸟筑巢的辛劳:羽毛都变稀疏了,尾巴上的羽毛都变得黯淡没有光泽了。悲惨的是,这么辛勤地筑巢,最终的结果却是“予室翘翘”,只能在风雨中飘摇,最后只有“予维音哓哓”,母鸟的哀鸣透过天地间的风雨,叫喊出了母鸟的无限悲痛……

古诗词中的“鸱鸮”

因为这首《鸱鸮》,“鸱鸮”这种鸟后来也被用来比喻贪恶之人。唐朝诗人元稹就曾写过“鸱鸮诚可恶,蔽日有高鹏”,用鸱鸮来痛斥小人的可恶。宋朝诗人李纲也曾写过“鸱鸮况小人,鸾凤喻君子”,直接将鸱鸮比作小人,用鸾凤来赞誉君子。

成语“未雨绸缪”的出处

这首诗中的“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是成语“未雨绸缪”的出处。本意是指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后来被用来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清朝诗人黄遵宪就曾写过“未雨绸缪彻桑土,御冬旨蓄备桃诸”,将“未雨绸缪”和储物过冬进行类比,两者都是事先做好准备。

成语“风雨飘摇”的出处

这首诗中的“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是成语“风雨飘摇”的出处。本意是指风雨中飘荡不定,后来被用来比喻局势动荡不安。清朝诗人陈德荣就曾写过“也知性拙应遭逐,风雨飘摇何处归”,这里的“风雨飘摇”既可以看作是诗人落魄处境的自况,也可以看作是在比喻当时动荡不安的时局。

其他解读

关于这首诗,也有其他解读。根据《毛诗序》记载:“《鸱鸮》,周公救乱也。成王未知周公之志,公乃为诗以遗王,名之曰《鸱鸮》焉”,认为这首诗是周公旦写给自己的侄子周成王的寓言诗。周武王去世以后,由他的儿子姬诵继位,也就是历史上的周成王。因为成王年幼,属于“主少国疑”的情况,所以由叔叔周公旦摄政(当时管叔蔡叔等人诋毁周公有不臣之心),这首《鸱鸮》就是周公旦作为臣子写给君王的明志诗。北宋诗人王禹偁就曾在诗中感慨过“德似仲尼悲凤鸟,圣如姬旦赋鸱鸮”,即使圣人如周公,都需要赋诗来明志。

关于这首《鸱鸮》,你是怎么理解的呢?欢迎一起交流。喜欢请点个赞呗,你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aotouyinga.com/dgfz/121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