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医术怎么样 https://m.39.net/news/a_9118593.html
文/师至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二级职业指导师
职场中的沟通,是我们每个职场人都绕不开的话题。其实职场中的沟通,真的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复杂。是否能让有效的“沟通”助力自己的职场,更多时候,应该取决于你的“意念方向”,我个人这么认为。
脱不花从一个办公室小妹到逻辑思维的CEO,罗振宇的搭档,人们看到的是她日渐的光鲜亮丽,我感兴趣的却是她背后的成长、成功逻辑。
所以,在看到脱不花的《沟通的方法》这本书后,我似乎明白了脱不花的职业成长之路为什么会与大部分人不同,又为什么会比很多人幸运,这是因为她的背后,有一套自己的人际关系逻辑,即她自己的沟通逻辑——服务+落地。《沟通的方法》这本书的前言里,脱不花自己这样描述了这本书“读者买一本书不是为了捧走一堆文字和概念,而是为了享受作者的服务,解决自己的问题。”她的务实可见一斑。
闻着花香看书
那么,脱不花在职场中经历了些什么样的沟通场景,又采用过哪些有效的沟通方法呢?
“沟通”的方式要因人而异——分析人“虽然没有两个人拥有同样的面孔,各种地方文化也存在着种种差异。但这些都只是一种表象。就本质而言,人类拥有同样的心理结构。”实验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的这句话充分展示了职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职场中,在日常生活中,在与朋友的交往当中,在与客户的交流当中,以及在与同事的沟通当中,所有的场合我们都在沟通当中度过,沟通无处不在。有人会沟通得非常顺畅,让自己事半功倍;有人的沟通不会太顺畅;更有人沟通会非常的不顺,从而带给自己情绪上的很大困扰……这是因为我们要面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
而不同人的个体有性格差异,地域文化,行事风格等差异,也形成了不同的沟通风格。如果我们能通过对人的行为特征分类归纳总结,找到一些基本类型,就能大大提升我们认识人理解人的能力,从而能找到更加准确的沟通方式。《沟通的方法》中借用了测量工具来识别人的类型,如可以通过测量把人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老虎、孔雀、猫头鹰和考拉,这四种类型的人,要用到四种不同的沟通方式——
你自己的风格是?
与老虎型的人沟通:老虎型的人喜欢直接的沟通,你就不能拖泥带水;
与孔雀型的人沟通:肯定和赞美他(她)总没错!
与猫头鹰型的人沟通:慢热、作风谨慎的他们喜欢用“证据”说话,你要投其所好;
与考拉型的人沟通:缺少目标感、性格温和的考拉需要你的维护和关照。
当然,除以上之外,还有因职场锤炼而成的“复合人”,如果你遇到,就要去甄别和应对了。
沟通方式因人而异,就是这个意思。那么,除了要根据不同的人应用不同的沟通风格之外,职场中的自己,又能用什么方法去掌握沟通中的主动权呢?
沟通的效果与自己有关——要分析自己依据我多年的职场经验,如果在职场中拥有好的人际关系,除了像上面所描述的要研究不同的沟通对象之外,首先要清楚的要是自己。你自己的性格、自己的需求(沟通的目的)、你自己的行为(沟通的方法)、你自己的媒介(沟通的载体)等,都需要清楚。因为,有目标的沟通,和无目标的沟通,投入产出的程度应该是有差别的。
自己是谁?要去哪里?
那么,职场上能让自己变被动为主动的沟通方法,自己能做到的有多少呢?《沟通的方法》中有所描述,我自己依据多年的职场个人经验,对此也有一些感受:
1,是否会处理情绪?
职场中的你平时是如何处理情绪的?是遇到事情沉着冷静?还是暴跳如雷?这些都会影响到你的人际关系。因为它能让别人依据你情绪的自我处理能力而评判你的成熟度。
2,是否会处理事情?
同样的事情,靠个人能力处理是一个结果,靠团队的智慧处理可能是另外一个结果。有时候当个人个人利益与团队绩效有冲突的时候你会怎么处理?是先处理关系还是先处理事情?或者是先处理情绪还是先处理事情?你处理事情的方式也会影响别人对你的认同。
3,是否足够真诚?
职场中对你的同事、对你的上级、对你的下级、对你的合作伙伴,你是否能做到足够的真诚或者坦诚?真诚的情感别人是能够感知到的。
4,是否足够主动?
很多时候工作当中是需要积极主动的。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之外,你对同事的支持态度如何?除了工作之外你对合作伙伴的情感态度如何?这些都会成为无声的沟通,影响到你的工作效果。
5,是否能成为别人眼中的“价值点”?
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达成,是因为你可以成为别人眼中的“价值”点。当你有足够的量被别人所期盼的时候,你的很多沟通会是事半功倍的;相反,如果你在别人眼中只是一个“索取”的合作者,那你的沟通恐怕需要极度的费尽心思的。所以说,有时候能被人利用,也是你的价值。
当然,除了以上一些因素外,根据每个人的特质,还会有更多有效的方法和技术。如果只总结到一点的话,我还是认为应该是“你对别人的价值”。如果看完脱不花这本《沟通的方法》再总结一句话的话,那就是“把别人放在心上”的高情商。大家觉得呢?
看书的时间,真的是挤出来的,呵呵
写在最后:职场沟通,要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变化,因事情而区分。但是,我们也要注意,绝对不能陷阱纷杂的人际关系里去,也不能为了沟通而从做事转向琢磨人,那样的话效果会适得其反。为了做事而与人沟通,和为了建立好的人际关系而去取悦不同的人,两者不能画等号。前者有助于你的工作和成长,后者会扰乱你的心绪阻碍你成长。这就是“大多数人忙着往外张望,却忽视了向内审视。情绪、思维、愿景等等,只有找到你真正想要的那个东西,才算是活得稍微明白了。”我在看关于脱不花的故事时,偶然看到了这句话,非常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