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白癜风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明代的于谦12岁所写,是一位名臣,也是一位民族英雄,正是他力排南迁之议,固守京城,抵抗瓦剌大军才能不蹈南宋的覆辙。但因为人刚直,最终被诬陷,含冤遇害。
如果这首诗真是其12岁所写,还真是他一生的写照,要气节有气节,要清白有清白。
咏架上鹰
天边心胆架头身,欲拟飞腾未有因。万里碧霄终一去,不知谁是解绦人。
此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崔铉,具体几岁所作应该已不可以考了中,相传崔铉幼年时曾随父亲崔元略去拜访韩滉,很得韩滉的喜爱。崔元略道:“这孩子近来在诗道上进步很大。”韩滉便指着架上的鹰,让韩滉赋诗歌咏。崔铉接过纸笔,当即便作诗一首:“天边心性架头身,欲拟飞腾未有因。万里碧霄终一去,不知谁是解绦人。”韩滉叹道:“这孩子可以说是前程万里啊!”后来,崔铉果然进士及第,出将入相。
赋新月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
这首诗的作者写的是“缪氏子”,这当然不是一个名字,意思是一个姓缪的孩子,传说他从小就能做诗,是个神童,7岁被唐玄宗召试作了这首《赋新月》,表现了自己的志向。
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这首诗的作者相信大家会比较熟悉,是宋代的寇准,据记载,寇准七岁,其父大宴宾客,饮酒正酣,客人请小寇准以附近华山为题,作《咏华山》诗,寇准在客人面前踱步思索,一步、二步,到第三步便随口吟出这首五言绝句,比世人皆知的曹植七步成诗还要快出许多,真是才思敏捷,出口成章。
他与于谦的遭遇有些像,任宰相时也与北方少数民族抗争过,并反对南迁,力请宋真宗赵恒亲征,后与辽订立澶渊之盟,但寇准于大宋朝堂之上去如孤军一般,比于谦似乎更要艰难很多。
关于订立澶渊之盟有件事要说一下,真宗赵恒生怕失去合议机会,也怕割地求和,会遭后人唾骂,于是立即派曹利用去议和,并对他说:“只要不割地,能讲和,契丹就是索取百万钱财,也可以答应。”曹利用就问底线到底是多少呢?赵恒不假思索地道:“如事不得已,百万亦可。”寇准听到之后,又暗中把曹利用叫了过去,说道:“皇上虽有百万之约,但要是超过三十万,我就砍了你的脑袋。”
在中国历史中,如果说名相,寇准绝对是一个。
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个实在是脍炙人口了,相传是初唐四杰的骆宾王七岁时写的,另外,除了诗他还写了篇文章很出名:《代李敬业讨武曌檄》,这显然是一首讨伐武则天的文章,,武则天初观此文时,还嬉笑自若,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句时,惊问是谁写的,叹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可见这篇檄文煽动力之强了。
送兄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这首诗的作者只写作“七岁女”,也是武则天时期的作品,诗前有证:“武后召见,令赋送兄诗,应声而就。”
别以为这首诗不押韵,这是古今读音变化造成的,整诗很有画面感,情感表达也淋漓尽致。后人对唐诗的评价总说“唐人高处”,这个“唐人高处”很难用语言解释,那是一种感觉,比如这首小姑娘写的诗,当读到“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的时候,就有种“唐人高处”的感觉,“哎,可叹雁去雁归,我们兄妹不能像大雁一样一起去一起回”,少了矫揉造作,就连叹息都是唐人的,当然,作为一个7岁的小姑娘,也许只有在唐代的这种大环境中,心中才会有这样的气象吧,有人说汉魏诗歌以风骨取胜,而唐代诗歌以气象取胜,很有些道理。
说到这个古今发音发生变化的韵,不得不提一下武则天写的一首诗“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虽说后人觉得这首诗并不是武则天写的,但武则天依然是一位伟大的皇帝。也只有在大唐帝国,女子拥有男人一样的地位与气魄,并且不至于形成悲剧,就像太平公主,直接把后来的皇帝从龙椅上拉下来,再立一个。所以,女汉子们,要穿越去什么清朝,大唐才是我们的天堂。
另外,七岁似乎是个盛产神童的年龄……
其实古代儿童开口成诗的还有很多,比如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些诗句可能埋没在历史的尘埃里,有些才子才女可能也埋没在时间的洪流里……
杜甫的律诗是最工整的,可能是他工于音律的,也在律诗的体制上有所创造,说他是个玩音乐的也不过为,这副画,很喜欢,不知是哪位大神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