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城市的守望者郴州城至少还有古井

它们,为这方土地无私奉献了大地母亲最为珍贵的乳汁,涵养了五谷,从播种到丰收,养育了黎民,从出生到老朽

它们,在这个城市的一隅默默守候,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喧嚣鼎沸,车水马龙,这一切都与它们无关

它们,就像大地的眼睛,继续张望着这片土地的往来变迁

水井,或许是中国人眷恋故土最为直接的一种意象,离开故土常常被称为背井离乡。

我见过不少水井,至于是否古老不得而知。湘南郴州几乎每个村庄都有一口水井,每口水井通常分为三个井池,井水依次流经,第一个井池用于日常饮用,第二个井池用于洗菜淘米,第三个井池则用于浣洗衣物。水井大都处于村庄边缘,以三两株参天大树作为伞盖,涓涓不息的清澈水流哺育了村里一代又一代的人。

我知道郴州城里还有古井,且依然没有被城市发展的脚步所践踏,却是最近的事情了。那次我去郴州博物馆,意外地在墙上看到了一幅这个城市的古井分布图,才知道原来罗家井是因为一口古井而如此命名的,虽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我却从未仔细想过。

那之后,我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看看曾经滋养了这块土地成百上千年的水井。

我想,正是水井,为这方土地无私奉献了大地母亲最为珍贵的乳汁,涵养了五谷,从播种到丰收,养育了黎民,从出生到老朽。我以为,曾经跟我们最为亲密,现在却渐行渐远的水井,理应得到我们的尊敬和膜拜。

郴州城里的古井差不多都在传统的老城区,也都有着深深打动人或吸引人的故事流传。

在一番查阅搜寻之后,我决定要去拜访他们,我要近距离感受一下他们的温情脉脉。于是,一个个陌生的名字就这样在我脑海中闪现:龙骨井、犀牛井、海棠井、剑泉、穷泉、燕泉、橘井……

龙骨井按地图在乌石矶街附近,其名称跟一则凄美的故事相关。

据传,很久以前,裕后街的一位小男孩在郴江边玩耍时救了一条小白蛇。但小白蛇可不一般,竟是南海的龙太子,只因贪玩喝醉,被鹰啄昏掉在了郴江中,幸得男童搭救才捡回了一条性命。当时郴地久旱,颗粒无收,民生艰辛,为报答男孩,龙太子怜惜百姓,许下“天降甘霖,安居乐业,郴城有林”三个愿望。在实现此愿时,龙太子偷了王母娘娘的香烛、清泉和织布,触犯天条,被罚致死。郴城百姓把龙太子尸骨埋葬在乌石矶,不久旁边涌出一股清泉,便称其为“龙骨井”。

沿着北街向南行走不远,左转顺张家巷到了龙骨井市场,附近找寻了一圈,却未能见到龙骨井的身影,只好悻悻然离开,探寻下一个目标——犀牛井。

犀牛井在裕后街附近,其神奇传说估计是郴州古井中最为久远的,得上追到神农氏在这片土地上教人稼穑,致力农耕。

据说神农氏来到郴州时带来了九条神犀牛,靠着神农氏和神犀牛的庇护,郴州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后来一条恶龙把瘟疫带到了这儿,九头犀牛与恶龙搏斗了九天九夜才将之打败,其中八头犀牛一直将恶龙追逐到了东海。然而一头犀牛却不幸在搏斗中跌伤了脚,卧在了一处低坑中,后来化作一尊巨石,吐出甘泉,并且依然相当神灵,因瘟疫而患疾病的人只要喝上一口清凉甘甜的泉水,疾病便可痊愈,因此,涌泉正名“愈泉”,俗名“犀牛井”。

从龙骨井市场来到河街,再顺着郴江河边的裕后街过了一座桥,经盐米码头前行约五六百米,到达一处长廊,当往右边看时,赫然发现一白色石碑上注明“犀牛井”三个大字。曾经多次从这儿经过却未曾发现,不经意间却悄然邂逅。

根据碑记,犀牛井已经是湖南省历史文化遗迹。但沿石阶下去真正看到犀牛井庐山真面目时,却万分难过——它静寂地躺在裕后街旁,井底布满翠绿水草的犀牛模样石头旁有不少丢弃的垃圾,井池的石砖边上一根水管中排出的是散发着恶臭的生活污水。

犀牛井早已没有了往昔锡桶叮当、棒槌声声、嬉笑怒骂的风采,只有几尾或大或小的鱼在井中悠闲自得。

海棠井离裕后街也不算太远。

从裕后街出来后,沿着燕泉河往西走,快到北街的时候,发现了另一眼水井,看碑刻时才知道这就是海棠井。

关于海棠井的资料所获甚少,有言云系明朝陈海棠为邑人筹建,故此命名。估计陈海棠曾在此为官,体恤百姓喝水方便,筹资开凿了这眼水井,百姓感恩其德,故此为该井取名以资纪念。

海棠井水质良好,清澈见底,直到今天,依然发挥着古老的功能,井旁依然有人在洗衣择菜涮拖把,充满了熟悉的市井烟火气。

医院医院附近。

根据传说,项羽的大将英布在郴州穷泉将义帝熊心杀害后,把剑插在了石罅中擦拭血迹,拔出剑后,一股甘泉随之涌出,这股甘泉后来被称为剑泉。

沿着燕泉河往西,医院医院前的一座桥后,往旁边下去,在桥下河中间看见了一眼废弃的水井。

如果不是井旁的条石,基本上看不出河中居然还有一口井,而这口井就是剑泉。

可惜,剑泉在桥下几乎与河水融为一体,浑浊不堪,再无复传说中剑泉的英姿了。

罗家井位于现在的罗家井市场附近,离剑泉不远。

几经周折,兜兜转转,终于在御泉大酒店的停车场中看到了一口六边形的水井,周围没有任何标记。但不用说,这想必就是罗家井了。

如今,相信大部分人只知道罗家井是一处黄金地带,而不知其实最早罗家井还只是一眼水井。

告别罗家井,继续沿着燕泉河寻找燕泉,然而努力之后仍然没能见到燕泉的踪影,只好带着遗憾离开。

橘井在现在的郴州一中校园内,也是郴州最具文化内涵的一口水井。

橘井泉香与杏林春暖、悬壶济世一样,成为了中医灵丹妙药、医德高尚的代名词,同时也是中医药史上的著名典故,橘井从郴地传出之后,已经远远不止是一眼普通的水井,而是成为了一种文化,成为了医坛领域的专用名词。中医诊所、中药店的匾额、对联常常见到“橘井”字样。

作为最具文化内涵的一口井,自然也少不了美丽动人的传说,这个传说就是“苏耽橘井”,在中国流传了多年。

西汉时期,郴州人潘氏在郴江边洗衣时,江上漂来了一团五彩浮萍,感而受孕生下苏耽。苏耽出生后,白鹤为其遮风挡雨,白鹿为其哺乳喂食,长大后以仁义孝敬闻名郡邑,后来得异人授仙术,精通医道,认识百草,聪颖勤奋,为民治病,造福乡里。苏耽受命升仙时,预知来年郴州有大疫,于是在家后园种植橘树,开凿泉水,并嘱咐母亲用井水和橘叶熬汤可治疗患疫之人。苏耽仙去后第二年,郴州果然疾疫发作,苏母潘氏依照苏仙嘱托的方法为郡人治疗,冰人全部痊愈,乃至千里之外的人们也跑来求救。

然而,橘井文化似乎在大陆以外的地方更为普遍流行,大陆地区大家对杏林春暖、悬壶济世耳熟能详,对橘井泉香却稍显陌生,盖因文革时将苏仙传说视作封建迷信,有意淡化了橘井泉香的典故,致使橘井文化冷落至今。

与古代历朝历代修殿祭祀重点保护不同,现今,橘井静静处于郴州一中家属区的一角,井口被石板封住,不见昔日治病救人的香泉水,正应了“橘井尚凄清”的诗句,大概不专门指出,也少有人知道医坛橘井文化从这发源吧。如果苏仙有知,不知作何感想。所幸,苏母潘氏墓还在,几千来来矢志不渝庇佑邑人安康。

大半天下来,虽然未能穷尽郴城的所有古井,还有众多知名或不知名的古井名泉有待前往,但我还是感激,至少它们还在这个城市的一隅默默守候,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喧嚣鼎沸,车水马龙,这一切都与它们无关。

它们,就像大地的眼睛,继续张望着这片土地的往来变迁。

(文章来源于百家号“五岭田舍郎”,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使用请联系作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aotouyinga.com/dgfz/107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