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的另一端,资本正加紧啃噬草原

哪家医院能治好白癜风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陈祥军,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来源:文化纵横(ID:whzh_21bcr),已获授权

文化纵横——致力于中国文化重建和价值重生

阿尔泰的夏牧场是奶,冬窝子(冬牧场)是油;阿尔泰的洼处有鱼,高处有野羊。这是整个阿尔泰山牧区的哈萨克牧民妇孺皆知的一句谚语。这句谚语也是自古以来生活在这里的游牧部族与自然环境长期互动的经验总结。至今为止,随季节更替移动的放牧方式仍然是这一区域哈萨克人主要的生计。如今,虽然他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使用的生产工具、居住的建筑结构以及日常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大部分牧民依旧常年执着地游牧于阿尔泰山与准噶尔盆地之间。近二十年来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本也步入草原展开资源的角逐,作为草原主体的牧民在亲历这些急速变化后发现,“游牧”仍然是最有保障和最安全的生计方式,并尊奉着“手里有牲畜,心里才踏实”的信条。这种信念促使他们抵御各种外来诱惑,年复一年地沿着古老的牧道迁徙在草原上。因此,本文基于阿尔泰山牧区长时间的田野调查,通过展现草原主体哈萨克牧民的生产生活及其生存环境,并从哈萨克游牧文化核心的“生态观”入手,探讨其中的现实意义、文化内涵及其与草原生态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草原生态变化的深层次原因以及保持草原牧区人文与自然生态平衡的一些思考。01.游牧生态观的变化:草原神圣性的消退伴随工业化、定居化、市场化及城市化的发展,草原逐渐成为牧民攫取资源的对象,其神圣性在不断消退。这在实践中表现为游牧生态观的变化。按常理来说,生态观一旦发生变化,则必然会对草原环境产生影响。然而,这一变化过程比较缓慢,我们只能从牧民对牲畜及水草态度的变化中对其进行观察。换言之,生态观的变化意味着其环境行为(获取和对待自然资源的行为方式)发生变化,后者受到前者的指引。所以,通过环境行为的变化可以间接获知生态观的变化。引发生态观发生变化的因素很多,但主要还是来自经济层面。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牲畜和草场的私有化、市场化,牧民与牲畜、草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金钱”在连接牧民与牲畜的关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草场也从集体共有转变为牧民私有,即草场被划分为无数块具有清晰边界和权利所属的土地。越来越多的牧民丢弃了“估量草场而养牲畜,看河流而植树造林”的传统规约。在此背景下,传统哈萨克社会赋予自然的神圣性在不断减弱。在实践中表现为牧民对动植物所赋予的情感与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本来牲畜在哈萨克社会一直被牧民作为最亲近的成员,不仅为其提供衣食住行的大部分所需,而且还具有感应自然变化的敏锐性,因此,牲畜在牧民心中处于重要地位。如今,牧民(尤其是中青年)与牲畜的关系已发生变化,至少他们没有像老人们那样仔细耐心地观察牲畜的细微变化。很多人认为这些经验性知识已经过时。他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aotouyinga.com/dgmj/68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